[摘 要] “兩淮”沉陷區失地農民搬遷安置后再就業狀況普遍不佳,相當一部分失地農民長期處于非自愿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小部分失地農民主動放棄就業,已完成再就業的失地農民就業質量普遍不高且不穩定。 造成“兩淮”沉陷區失地農民再就業困境的原因主要有:法理上治理主體的缺失,政府安置政策的不完善,失地農民缺乏正確的再就業觀念、技能和社會支持網絡。 沉陷區失地農民的再就業不僅影響著其個人的生活、社會的正義,更關系著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的構建。 因此,解決沉陷區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不僅需要個人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政府、企業、社區等多元主體的共同支持。
[關鍵詞] 采煤沉陷區;“兩淮”地區;失地農民;再就業路徑
[中圖分類號] C913. 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101(2018)04-0064-05
[收稿日期] 2018-04-23 [DOI] 10. 19669 / j. issn. 1009-5101. 2018. 04. 008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采煤沉陷區‘生態—經濟—社會’多維關系演化規律及調控機制研究”(14ZDB14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范和生,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治理與法治、農村社會
學研究;羅林峰,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研究。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煤炭作為我國很長一段時期內的主體能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資源動力,但礦區卻因為長期的開采面臨著下沉塌陷的風險。 學界對于采煤沉陷區已做了較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工程學、環境學、地質學等自然科學領域,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多且主要探討沉陷區居民搬遷安置與補償問題,對沉陷區居民搬遷安置之后的生活尤其是再就業問題關注得不夠。 然而,沉陷區居民特別是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恰恰是沉陷區安置工作的關鍵。 倘若失地農民不能順利地再就業,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的現狀下,其安置后的生活都難以維持,更不必談社會適應與融入,所謂的沉陷區搬遷安置也就成了表面的安置,沒有靈魂的安置。 而且,從補償正義的角度來看,采煤沉陷區的失地農民為過去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犧牲,其現在的再就業權利理應得到滿足。 另外,正如蔣俊明所認為的那樣:“對于那些在利益分化中處于不利地位的階層來說,他們就傾向于用非理性的方式進行表達?!盵1]綜上可見,采煤沉陷區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不僅影響著其個人的生活、社會的正義,更關系著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的構建。
二、“兩淮”地區失地農民再就業困境
“兩淮”地區作為華東最大的煤炭產地,因地面沉陷引發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居民安置、社會穩定等問題日益凸顯,極大地影響了地區經濟發展和群眾人身財產安全。 為此,淮南市提出“集中式搬遷、發展式安置、開發式發展” 的綜合治理創新模式,居民安置取得了一定成效。[2] 淮北市則將沉陷區居民安置與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工礦建設
結合起來,探索出了城郊社區型、依鎮建村型、礦村結合型、中心集聚型 4 種搬遷模式,形成了地礦統籌、部門協作、上下聯動 3 項機制,走出了一條采煤塌陷區村莊整體搬遷、和諧安置的新路子。[3]毫無疑問,“兩淮” 市政府高度重視沉陷區綜合治理工作尤其是居民搬遷安置工作,沉陷區治理也因此取得一定成效。 但“兩淮”沉陷區失地農民
在搬遷安置完成后再就業情況究竟如何? 為此,我們深入到“兩淮”多個安置社區,采取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沉陷區失地農民再就業
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 結果發現:盡管失地農民入住了新房,也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但再就業狀況普遍不佳。 (1)相當一部分失地農民(主要是中老年和女性失地農民) 在搬遷安置后長期處于非自愿的失業或半失業狀態。 中老年失地農民由于缺乏必要的再就業技能,在體力競爭中又比不上青年人,適合他們的就業崗位較少,就業面過窄,只能在
當地打零工甚至是待業在家。 然而,他們往往是一個家庭的中流砥柱,“上有老下有小” 的現實壓力使得他們不堪重負。 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的現狀下,許多家庭甚至出現了搬遷致貧的怪象。而對于女性失地農民來說,情況更加糟糕。 她們不僅缺乏必要的再就業技能,還面臨著體力勞動中普遍存在的嚴重的性別歧視。 (2) 小部分失地農民
主動放棄就業。 這部分失地農民并非喪失勞動能力不能再就業,而是主觀上不愿意再就業。 他們由于受到好吃懶做思想的影響,在一下子擁有大筆補償款后,便開始依靠補償款生活,每天無所事事甚至沾染上吃喝嫖賭等不良嗜好。 (3) 已經完成再就業的失地農民情況也不容樂觀。 這部分失地農民大多年紀較輕,由于身體條件較好,很容易找到新的工作,但新工作的技術要求和報酬都較低,再就業質量普遍不高,并且,由于這類工作可替代性較強,他們隨時都可能面臨著失業的風險,很容易形成再就業不穩定的現象。
熱門關鍵詞:城市立體綠化 立交橋立體綠化 垂直墻立體綠化 屋頂綠化 景觀立體綠化 道路立體綠化 水域環境生態修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