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菜園作為一個新型的屋頂綠化概念,主張充分利用城市閑置屋頂空間,通過種植瓜果蔬菜等方式,提高屋頂綠化的實用價值。
[作用]
一、充分利用城市閑置空間,緩解城市農業土地緊缺矛盾
二、倡導新的生活與工作休閑方式
三、產出放心食用的有機蔬菜、水果
四、對市民提供農業知識教育的機會
[怎么種]
首先得找到一個適合種菜的屋頂,屋頂要有一定的承重能力,方便把土運上去,而且土的厚度不得低于30cm。在保證承重的同時,也要注意屋頂的排水問題,防止泥土的流失。在屋頂上涂上防水涂料,不讓水源到處滲透,再把磚放到里面鋪平,磚是一個多孔磚,水是從孔里面經過的,為了泥土不掉到下面的水里去,我們必須放一個過濾布過濾網,然后過濾網鋪好以后就把泥土放進去就可以了,就可以種菜或者種花了。
[在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
世界屋頂綠化大會主席埃德蒙·克林頓·斯諾格拉斯:屋頂農場肯定在以后會有大的發展,因為在當今,不光是屋頂蔬菜,整個的屋頂綠化所占的比例也是非常非常小的,所以隨著這個產業的發展,屋頂農場也會跟隨著這個產業的發展而發展。
【美國芝加哥城市農業屋頂花園】
芝加哥市加里·科默青年中心屋頂花園是一個服務于青少年的課外學習場所。每年,該屋頂花園生產并向學生、當地餐館、青年中心咖啡廳供應了超過1000磅的有機食品。整個花園欣欣向榮、風景如畫,由典型的以耕作為主的菜園脫胎為美麗的休憩場所。
綠色屋頂不僅降低了建筑的氣候調節開支,為青少年提供了室外課堂,而且其菜園還經得住充滿熱情的孩子們的折騰。
屋頂花園位于青年中心二樓健身房的屋頂,周圍環繞著三樓的走廊和教室。來往于不同教室間的學生,透過全層高玻璃窗看到的,不再是以耕作為主的菜園,而變成了如畫的花園。
【Stedsans有機餐廳】
Stedsans是一家在大樓屋頂開門迎客的有機餐廳。這個農場最初由景觀建筑師Kristian Skaarup、SofieBrincker,和園藝師Livia Haaland一起打造,自從2014年建立以來邁入了第三個年頭。
農場不僅為當地四十多戶人家的餐桌供應著新鮮蔬菜,還是CSA(Costumer Supported Agriculture消費者支持農業)的一員。
農場所在的這個屋頂原本被用作汽車拍賣,因此是改造成樓頂農場的絕佳地點。在大樓內部有一座升降電梯直通頂層,而且這個樓頂的鋼架結構也比哥本哈根的其他大樓要穩固的多。盡管行動之初一點也不簡單,而且Sofie、Kristian和Livia花了大力氣把這塊空間改造的如此美麗;但他們還是很感激,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市政府、鄰里社區和其他人的許多支持與幫助。
對于農場的經營者們而言,哥本哈根是一個非常美妙的城市。這里安全卻不失樂趣,有光鮮的一面也有邊緣化的地方,例如Christiania的自由城。而且他們擁有世界上最有趣的美食環境之一——一座自給自足的屋頂農場、以及圍繞這些作物經營的有機餐廳。
這個農場原本由Sofie、Kristian和Livia創造了出來,因為他們想告訴大家把城市中原來用作高樓建筑的幾寸土地重歸自然的可能性有多大。
都市人一直都希望擁有一個建在溫室中的餐廳,而這幾位哥本哈根的實踐者們做到了。他們關注當地植物(蔬菜、香草、水果等),并且在城市田野中央的一個玻璃溫室里將這些本土的、新鮮的食材呈現出來。
現如今,他們的顧客們正坐在溫室中品嘗著精致、本地化、素食為主的食物,四周環繞著生長中的植物、鳥兒的歌聲和嗡嗡的蜜蜂。
這是一個提醒人們的絕佳方式——提醒他們食物來自哪里,應當對它們心存尊重和感激。
上到屋頂農場去,這是一個對于城市人而言十分具有治愈效果的行動。很多人說,在拜訪Stedsans有機餐廳時感覺很開心、心情更加放松。而更讓經營者們欣慰的是:顧客在用餐結束后,都變得更加精神飽滿、歡喜愉悅。
而這也正是他們的目標所在:只呈現高品質的食物,不僅獻給享用它的食客,也獻給為我們貢獻出原料的大自然。
【中央Rokkaku屋頂農場】
這個位于京都的中央Rokkaku區域商業綜合體的頂部,有一個屋頂農場,這是一個促進農業的項目設計代表。
設計目的:
在設計過程中,客戶一直想喚醒人們再次意識到,人類的重要價值觀在城市生活過程中慢慢消退,而這也是該項目的起點和動機。項目建筑的藍圖中包括一個重要的體系,就是把三方 (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連接起來,并且進行互動。
設計布局:
該建筑的第一和第二層為蔬菜、水果和加工產品的售賣區。三樓有一個屋頂農場,農場中布設有一家餐廳。
布局設計中還包括道路前方的彎折區域和限制高度,同時限制了面積比率,這個設計尊重了京都的歷史性質。除此以外,還設有零售商店,為了鼓勵銷售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增設一個區域可供人們溝通、交流和休息。這是一種新概念的商業功能設施。
該項目的另一個特色就是項目設計的收尾工作。設計師對各種功能材料的最大化運用,尤其額外關注于細節,對材料的表面紋理進行細微修改等。這些特性可以從混凝土建筑框架及柳杉裝飾中可窺伺一二。瓷磚般的外觀與細曲線,大量國產木材制成的屋檐,鋼組件等等,都積聚了材料上的運用智慧。
簡單,優雅和力量——成為了整個作品的代名詞。
該建筑的環境規劃并不依賴于先進的環保技術,而是基于京都的自然特性、傳統和文化。通過利用屋檐的深度、陽光、自然氣流和井水,并利用土壤溫度控制技術,彰顯出了設計者的信手拈來和深謀遠慮。